传统便利店与新零售便利店谁更有未来?
自从新零售被马云提出后,新零售便一直被互联网媒体提起,作为“风口”的新零售,无人便利店的未来市场被看好,那么,在新零售转型时代,便利店如何结合新零售模式成功转型呢?
新零售+便利店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打响了深刻改造各行业的号角。
在经济行为的生产和流通两大环节里,流通环节在互联网改造实体经济中被彻底颠覆,其中雨后春笋般涌现了电商平台和物流快递两大行业,他们解决的问题就是简化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打破信息不对称,让商品以更优的方式送到消费者手中。
互联网改造各行业也遵循着一个规律:从易到难,从浅到深。如何从易到难从浅到深呢?还从平台和物流两个角度讲。
平台:从易到难首先就是从标准化商品向非标准化商品过度,无论是京东天猫还是聚美贝贝,多集中在标准化商品上,最初的第一批鞋服电商都从卖鞋起家也是一个道理,因为鞋跟衣服相比更加标准化。其次就是从长保质期商品向短保质期商品过度,这也是为什么生鲜零售最近几年才抄起来,因为管理难度更大。
物流:从易到难的过度则是从全国配送到区域配送再到闪送的体系渗透,第一批网购用户都知道早期快递公司体系不完善,淘宝买东西需要5天才到自己手中。后来包括京东物流和菜鸟物流区域建仓,我们享受到了次日达甚至当日达的福利,再到最后社区化产品及服务得到改造,我们又有了1小时送货上门的需求,闪送物流也填补了这部分市场空白。
传统便利店
用于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基本需求,现如今,互联网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连接。
"便利店是本地生活中最接近消费者的地方”这句话描述了便利店的首要特点。它会成为连接线上及线下。
便利店进入3.0时代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底,国内62家连锁便利店企业合计门店数量达8万余家,同比增长近10%,合计销售额增幅达15.2%,与百货超市等零售业态的低迷形成了鲜明对比。
国内至少有700万以上的“夫妻店”,这700万以上的“夫妻店”正是便利店1.0时代的产物。1.0时代,只为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基本需求,消费者处于被动购买状态,商家几乎完全帮助决定了消费需求。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便利店市场巨头7-eleven、全家、罗森等日系连锁品牌纷纷入驻中国一线城市,,将日本发达的便利店系统注入了中国市场。
这是便利店2.0时代的存在形式:以消费者需求和体验为中心,加入鲜食、充值票务、咖啡休闲等更多服务,对原有便利店进行了改造升级,即为消费者提供“商品+鲜食+服务”的需求。
但便利店发展到2.0时代并不是终端形态,新零售时代下,更加要求以大数据和技术为驱动,运用系统对接线上与线下交易场景,利用物流来帮助消除库存,真正做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
消费者所需要的是一个商品+服务+需求场景的组合。未来,互联网便利店将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对预包装食品及日用百货的需求,既常见夫妻商店的商品;对鲜食的需求,既常温食品向低温及高温的扩展,比如高温的关东煮及餐食或低温的水果或乳制品;第三,对服务的需求,既票务快递洗衣复印等社区服务及闪电送达的需求。
因为需求品类的特点差异,催生了多种需求场景,这些需求场景因为时间和地理的差异产生不同的需求频次,也产生了线上及线下不同的交易方式。
现在与未来
如何去看待新零售体系中线上与线下的关系呢?从流量和市场的角度来讲两者具有互补的关系。
对传统线下便利店市场来讲,线上市场对线下市场具有渗透和扩充的双重作用,线上订单既会对线下订单进行部分吞噬渗透,也会因为满足线上新需求场景带来整个市场销售的增量。
互联网便利店前期的建设更多体现在中间环节,既店铺的地区分布和流程管理上,大体属于增加便利店电商渗透率的阶段。
未来,行业内的竞争会向两端延伸,既供给端和需求端。针对需求端(消费者),主要会针对需求(品类,场景),价格 ,品质,服务效率(线上+线下)四个方面进行激烈竞争。
针对供给端(供应商),越来越多的公司会增加对品牌及渠道的控制能力,甚至部分品类向制造型零售商(SPA)转型,深耕供应链环节。
竞争既意味着演变,在市场求同存异的激烈竞争中,会演变出高频次,高周转的便利店场景与其他场景相融合的创新模式,以及针对庞大现金流的便利店金融服务等业务。
新零售时代的便利店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当扩张投入和技术投入逐渐减少的时候,企业的现金流才趋于正向循环,盈利才指日可待。这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