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文/孟永辉当经济下行压力开始逐渐增大的时候,去库存成为当下诸多行业的必然选择。然而,在互联网红利见顶的今天,再去用传统的电商模式进行去库存势必无法真正奏效。在这个时候,找到传统电商模式之外的全新去库存

文/孟永辉

当经济下行压力开始逐渐增大的时候,去库存成为当下诸多行业的必然选择。然而,在互联网红利见顶的今天,再去用传统的电商模式进行去库存势必无法真正奏效。在这个时候,找到传统电商模式之外的全新去库存方式成为人们的首要选择。新零售的风靡开始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向了这一领域,并且开始有人试图用新零售的方式来进行去库存的尝试。

然而,新零售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新产品,而对于库存的产品来讲似乎又与新零售存在着某些差距。所以,用新零售的方式来进行去库存的操作势必会出现产品与需求不对路的情况出现。在这个时候,找到对库存商品真正有需求的那些人,并且将这些商品以最快的方式销售出去成为越来越多玩家的新选择。

拼多多的强势崛起让人们看到了用社交电商的方式来进行去库存操作的可能性,在资本和巨头的加持之下,社交电商更是成为互联网时代落幕的大背景下最为可圈可点的新领域。于是,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加入到了社交电商的大战之中,在拼多多、淘宝、苏宁、京东等巨头的引领之下开始了在社交电商海洋里的畅游之旅。苦于找不着优质项目的投资机构同样将目光投向了社交电商领域当中,社交电商成为电商落幕的大背景下最值得关注的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社交电商仅仅只是借助社交的方式来继续透支流量,忽略了对于新技术、新模式等新元素的加持,所谓的社交电商其实依然仅仅只是一个匆匆过客。一旦流量不再,资本退潮,社交电商或许将会和之前的微商一样成为一个人人喊打的物种。因此,当社交电商依然火爆的时候,我们更加应该看到的是在火爆背后的隐忧,通过规避这些隐忧来找到社交电商可以持续发展的全新动能。

喧闹的台前,冷清的幕后,社交电商难掩疲态

无论是资本市场的持续火热,还是我们每天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的社交电商的火热氛围,用“喧闹”这个词来形容当下的社交电商市场一点都不为过。虽然从表面上来看,社交电商市场上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在这些喧闹的情形背后其实更多地透露出来的是冷清与疲态。

忽略了对消费升级的关注,一味地以低价吸引用户的模式注定难以长久。 无可否认的是,社交电商的确让用户的消费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达成这种满足的直接方式是通过低价、情感维系等方式来实现的,忽略了用户本身业已改变的消费需求。当这种以低价、情感维系的方式无法在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的时候,社交电商必然会陷入到困境之中。

我们现在看到的社交电商的火爆其实用户尚存的那些对低价依然有兴趣的购买需求而已,一旦这些购买需求被透支干净的时候,所谓的社交电商陷入沉寂将会成为一种必然。另外,现在很多社交电商的玩家依然在延续电商的运营思路,通过补贴的方式来促进用户的转化,虽然这种方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海量的流量,但是,一旦资本输血无法供应的方式无法持续的时候,社交电商同样将会陷入困境。

低价绝不应当成为社交电商的唯一标签,我们只有重拾对用户消费升级的关注,从产品的角度来吸引用户,辅以社交般的情感维系来实现转化,才能让社交电商的发展模式不至于陷入到老套和传统的固定模式里,最终让社交电商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创新性的全新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以低价来作为主打的社交电商模式带来的只能是表面的繁荣,背后却是产品与需求不对等的尴尬。

对平台模式的迷恋,最终让社交电商玩家始终都没有跳出电商怪圈。 从表面来看,社交电商通过渠道下沉的方式进一步缩短了产品和用户之间的距离,甚至通过社交关系链让产品尽可能多地与用户接近。但是,很多社交电商的玩家依然在用平台模式来进行社交电商的实践,最终让社交电商的发展又陷入到了电商的怪圈当中。

在我看来,社交电商其实更像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存在,通过person to person的方式来达成产品和用户的无缝对接。然而,现在很多的社交电商平台并未真正搭建起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最终让用户与产品之间依然需要借助平台产生联系。尽管通过将渠道下沉到单个的个体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以平台为中心的产品推广模式,但是,如果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去中心化,所谓的社交电商必然有再度陷入困境的尴尬。

当社交电商无法摆脱对于平台模式的迷恋的时候,其实它的商业模式依然是在传统电商的陷阱里徘徊。一旦社交电商作为一种全新的概念无法给玩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的时候,逃离将会是这个行业的唯一主题。因此,尽管现在的社交电商非常火爆,一旦它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去中心化之后,势必会再度陷入电商的怪圈当中。

缺少对上游产业的改造,一味地去库存,社交电商有沦为概念的危险。 电商时代的发展告诉我们仅仅只是做撮合,做中介,而不去深度地参与到行业实际运作过程当中,这样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只能是流量收割上的增长,无法带来多元化的发展。社交电商其实依然走在电商的老路上,缺少对上游产业的深度改造是它的最大的问题和弊端。

之所以会有库存积压现象的存在,很大的原因是上游工厂生产出来的商品适销不对路,不是市场真正需要的,如果我们用社交电商的模式去把这些适销不对路的商品给消化掉,而不是去改造上游产品,生产出用户真正需要的商品的话,当低价无法在吸引用户的时候,社交电商的发展必然会陷入困境之中。

虽然现在去库存是人们之所以会对社交电商青睐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社交电商仅仅只是去库存,仅仅只是提供适销不对路的产品,而不去对上游产业进行改造,那么,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会把社交电商变成一个低价、劣质商品集散地的代名词,同样将会在消费升级不断成为现实的时候,最终与市场脱节。

以阿里、拼多多、苏宁、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的不断加持,资本市场的不断推波助澜,整个市场去库存需求的不断增长,最终让社交电商走到了历史前台。各式各样的社交电商模式开始粉墨登场,一出大戏开始上演。然而,台前的火爆始终都无法掩盖后台的冷清,社交电商浓重的妆容下已疲态尽显。

玩家的增多,热度的减退,社交电商转型势在必行

虽然社交电商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是,在流量红利不再与去库存压力的联合作用下,它还是迎来了短暂的繁荣发展期。随着玩家的不断增多,效能的逐渐被透支,社交电商同样正在面临着转型,只有这样,才能让它有新意,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匆匆过客。

社交电商应该发挥对用户需求的天然感知力。 社交电商之所以称之为社交电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可以用社交的方式第一时间明白用户的真实需求,第一时间感受到用户需求的变化。因此,社交电商不应该一味地用低价和情感维系来投资用户的需求,而是要发挥自己对用户的这种天然感知力,通过将用户需求的转变以最快的速度回馈给上游厂家来助力这些厂家的转型升级。

当社交电商逐渐缺乏新意的时候,作为社交电商的玩家通过他们对于用户的这种天然感知力不仅可以为我们开启一个全新的发展新蓝海,同样可以与当下正在如火如荼的新零售、新制造等诸多新概念结合在一起。这个时候,社交电商便不再是一个卖货的工具,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打通产业上下游的纽带,最终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找到了新方向。

从单纯地去库存到打通上下游,社交电商的这种转型与它对于用户的感知力并不违和。因为只要社交电商可以发挥对用户需求的天然而又直接的感知力,这种转型其实是顺理成章的。一旦这种转型完成,社交电商无疑将会脱胎换骨。

社交电商应该有新元素,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互联网技术上。 社交电商之所以会给人老套、传统、老土的感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缺少新元素的填充,仅仅只是在互联网的框架下进行了微创新而已。虽然在渠道下沉的驱动下,去库存需求增大的背景下,社交电商可以迎来一波发展红利,但是,只有真正给社交电商加入新元素,才能让它的发展真正具备后续强大的内生动力。

当下,以大数据、云计算、AI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正在来临,在这个时候,社交电商同样需要与他们结合,才能真正为自身的发展找到新动能,而不仅仅只是对现有市场的简单地融合,而是有了对市场的深度改造。我们现在看到的拼多多加持扶贫开发,星链友店布局的区块链概念,苏宁对于下沉市场的布局其实都在给社交电商加入新的元素。

对于社交电商来讲,只有加入到了新的元素,它的发展才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互联网的范畴和概念上,而是有了新元素的加持。当社交电商有了新元素的加持,它的发展才能真正跳出原有的发展模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产品始终是社交电商持续发展的动能所在和关键要素。 无论是社交电商也好,传统电商也罢,他们都是围绕着“产品”这个核心来发展的。缺少了真正高品质的产品,即使是再好的商业模式都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白驹过隙。因此,当我们在思考社交电商转型的时候,始终都不应该忽视“产品”的巨大力量。

无论是改造上游行业,还是对用户需求把控,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要生产出用户真正需要,真正能够激发起用户购买欲望的商品。社交电商只有真正以产品为导向,通过新的产品来驱动自我增长和发展,才是未来真正可以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一旦脱离了这个核心,所谓的社交电商的转型和进化都只不过是一个概念和噱头而已。

因此,当我们在思考社交电商的转型升级的时候,回归到产品本身,用产品来打开社交电商的发展新蓝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键所在。当社交电商有了源源不断的新产品作为支撑,它的发展才会长久且持续。

熙熙攘攘的社交电商市场当中,我们看到的只有台前的喧闹,却忽略了幕后的隐忧。站在社交电商发展的十字路口,转型或许是一种必然和趋势。找到真正可以给社交电商带来持续长久发展的新动能,或许才是它真正告别平庸的关键所在。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者,畅销书作家,行业观察者,特约评论员。长期关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300万字。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