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实现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扩大公共场所免费上网范围,明显降低家庭宽带、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费,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让群众和企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实现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扩大公共场所免费上网范围,明显降低家庭宽带、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费,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让群众和企业切实受益,为数字中国建设加油助力。

在5日的“部长通道”采访中,工信部部长苗圩对这一目标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

苗圩说,要进一步落实好今年提速降费的各项措施。除取消流量漫游费外,还要降低移动流量每G每月的资费水平,这两项措施加在一起,到年底前要比去年下降30%以上。此外,还要继续推动家庭宽带费用、企业宽带费用、专项资费的下降,这些措施既惠及所有的企业,更惠及所有的用户。

你的手机流量费今年要降30%以上!具体怎么算?权威回应来了

“部长通道”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回答记者提问

看到这个是不是很兴奋?

你的手机流量费今年要降30%以上!具体怎么算?权威回应来了

毕竟,日常生活的你通常是这样的↓

你的手机流量费今年要降30%以上!具体怎么算?权威回应来了你的手机流量费今年要降30%以上!具体怎么算?权威回应来了

近几年,从看新闻到视频电话,甚至在线玩直播和看电影,大家手机上网花的时间越来越多,流量需求也越来越大。

用数据说话。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7.72亿,手机网民规模已达7.53亿,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提高至27小时。工信部数据显示,2017年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1775M,是2016年的2.3倍。

你的手机流量费今年要降30%以上!具体怎么算?权威回应来了

这个大礼包何时能发到百姓手中?

3月5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部长通道”接受媒体提问时表示,“切实落实提速降费新措施,不但要取消流量‘漫游’费,还要降低流量资费水平,年底前,两项措施加在一起,移动流量资费下降30%以上。”

你的手机流量费今年要降30%以上!具体怎么算?权威回应来了

三大电信运营商随后在5日晚间先后向记者表示,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提速降费政策要求。中国电信还表示,立即行动,确保相关举措全面尽快落地实施。将进一步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数字中国建设,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智能信息服务。

中国移动还表示,全力以赴、抓紧推进取相关措施要求落地实施。同时,认真做好客户服务,加强产品和业务创新,以实际行动降低客户通信消费成本,促进薄利多销,让客户和企业切实受益,为客户、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中国联通称,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把提速降费作为重点工作全力推进。将继续深入落实聚焦创新合作战略,建设精品网络、创新营销模式、降低资费水平,以实实在在的企业行动,让亿万用户共享行业发展成果。

那么,何为流量“漫游”费?

据苗圩介绍,降费方面,电信用户资费在不断下降,三年来,宽带用户资费下降了90%,移动用户资费下降了83.5%。苗圩还表示,对于区分本地流量和全国流量这种计费方式,网友意见反映强烈,所以提出了取消流量“漫游”费。

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对于流量“漫游”,可理解成“全国流量”和“本地流量”的区别。

记者注意到,不少网友在中国政府网留言,就提到区别本地和全国流量的事情。2月4日,网友王云峰在中国政府网留言“现在电信运营商很多优惠流量都是省内流量,出了省都用不了,又得重新购买流量包,建议取消省内流量和国内流量的区别”。

不止一位用户接受记者采访时亦表示,套餐内还有剩余流量,可是去了趟外地,就产生了额外流量资费。其实这因为他们套餐内流量系本地流量,取消流量“漫游”费有望根本上解决此事。

“本地流量大多是一种优惠价格流量,但用户对此争议较大,其本质是想用本地流量的价格享受到全国流量的服务。”项立刚称,“受政策影响,未来‘本地流量’或退出历史舞台,这在技术上不难实现。”

你的手机流量费今年要降30%以上!具体怎么算?权威回应来了

流量降费会不会打折扣?

记者梳理相关资料发现,目前三大运营商流量价格普遍集中在30元/G。比如,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流量可选包中,均为30元包1G流量,中国联通为30元750M流量。如果降30%,流量价格每G约21元。

需指出的是,上述流量均指无其他附加条件的全国流量,如果是套餐流量或本地流量,价格将更低。

“现在一些套餐,138元包括3G流量,受降价影响,未来可能是138元包括4G流量,流量资源增加了30%以上。” 项立刚举例称,总之,未来用户在同样通信费用的支出下,可以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

项立刚还表示,流量资费降价的可能性非常大,降价空间也存在,这种降价方式符合运营商的发展,也切合用户需求,因为消费者对流量的消耗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