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鲁迅的悲观、张爱玲的苍凉、新感觉派的颓废、徐志摩的伊卡洛斯式的浪漫追求中国的现代作家们在自我表达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现代性形式形成过程中的各种侧面,而他们各异的表达和为公共批评空间所做出的努力,也使得一个

鲁迅的悲观、张爱玲的苍凉、新感觉派的"颓废"、徐志摩的伊卡洛斯式的浪漫追求……中国的现代作家们在自我表达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现代性形式形成过程中的各种侧面,而他们各异的表达和为公共批评空间所做出的努力,也使得一个现代性的民族国家和文化渐渐成型。让我思考的是,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间,中国的现代性是否已经建立得完备——个体概念尚未牢固,就陷入政治统摄下的集体共名,然后集体神话被打破,中国几乎是翻滚着进入了后现代,开始了对一切固有的、个体的、理性的、乐观的、崇高的、完整的、存在的解构。

文学未来可能要消亡?如何拯救中国文学

李欧梵先生说:"我们所面临的后现代文化的刺激正是那种支离破碎、转瞬即逝的刺激,能够与这些刺激做出妥协或对抗的,反而恰恰是自己瞬间的态度。或许正是因为抓住了这些真实感,我们才能最终得以生存下去。"而当后现代已经把这微弱的真实感也一点一点"解构"殆尽,我们又该如何在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中生存呢?

然而中国纯文学,笔者认为已经快要进入死亡的边缘了。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对于如今的现状非常担心。其实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的文学走到了今天的地步,中国的文学为什么不可以像八十年代一样而繁荣开来。

中国的文学为什么走到今天的地步,其实也好说。主要还是多媒体的出现,对于文字的冲击。还有就是,文学自身带有的阻拒性而导致群众基础不足。

我也知道想要拯救中国的文学太难了,但是我实在不忍心看着如此的场面出现。所以,我还是腆着脸为开一副我认为的药方。我的方子也仅仅是开给对于文学有情怀的年轻人,或者立志想要走这条路的同道中人。对于那些已经成名的作家,我的话几乎是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的。所以,我的建议仅仅对于现在或者将要走进创作之路的各位:

文学未来可能要消亡?如何拯救中国文学

缩短篇幅

手机出现让人们的阅读习惯呈现碎片化的趋势,普罗大众对于长篇的文字可以说已经完全失去耐心。文字肯定没有图片和视频来的生动和直观,而且不费脑子。对于,这样的冲击,我认为我们就不要再创作长篇文章了。我认为适合现在的阅读习惯的文章最好不要超过两千字。能够承载这样的字数的题材有:小小说、散文、诗歌。我相信只有将字数精简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正统的文学才会有市场。当然,也有网络小说篇幅很长,但是我所讲的是针对纯文学的。

网络小说本身,目前的情况是作为一个商业化倾向严重的行业,必须考虑读者的数量,而短篇故事可能因为其情节和作者思维的连贯性上而在吸引读者方面占优,但同样的,讲好一个故事需要作者花费大量的心思,而多更新的短篇小说很难做到持续吸引读者,很可能因为一个故事来的读者因为不喜欢下一个故事再也不看了……在这一点上长篇小说有极大的先天优势,只要作者把握好节奏和情节内容,其读者的数量必然会维持并缓慢增长。

避免冷门体裁

笔者认为诗歌这种东西虽然字数不多但是绝对是几乎已经灭绝的文学形式。如果有个人想用诗歌来在纯文学这块土地上耕耘。笔者当然不反对,但是这样的形式就是脱离群众的。笔者写这篇文章就是旨在将纯文学和市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我非常不建议,在市场化的今天,再去过多钻研诗歌。其实,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文学成了一小部分人自娱自乐的产物。我希望文学可以走欧亨利、莫泊桑式的路数。防止过分的脱离群众,我总认为文学不是孤芳自赏,有了群众基础,写起来才更有动力。

文学未来可能要消亡?如何拯救中国文学

与多媒体结合

其实,文学和多媒体结合才是我认为一个生存之道。作为简单的文字形式来说,我们也可以用一些多样化的呈现手段来进行文学普及。其实这一点具有十分强的先锋性和实验性。我相信在未来总有一个人会找到多媒体和文学直接最直接的联系。其实,如今将文学作品变成剧本是最快的一个和市场、观众集合的手段。微电影、正经的电影剧本都是我们这些励志成为文字工作者的一根救命稻草。所以,对于这样的市场情况,我们最先应该从剧本入手。

先有多媒体再入纸媒

在以前我们都是由纸媒的小说进行电视剧或者电影的改编。这个就要求小说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我倒是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反向操作。为什么不可以先有剧本在进行小说的创作呢?利用多媒体来积累群众基数,等到多媒体形式的作品红了,积累了一定的人气之后,再反推纸质媒介。增加纸质媒介的作品的销量。如今我们看到很多现象都是因为某部电影或者电视剧非常的火爆而从而带动了小说的第二次畅销,那作为创作者为什么不第一次就将这个过程完成?

文学未来可能要消亡?如何拯救中国文学

雅俗平衡

其实俗文学受到市场的冲击并不是非常大,那些所谓网络文学其实并不存在考虑阅读受众的问题。作为创作者其实现在要做的就是情节为王道,哪怕是虚构成分过大的作品。跌宕起伏的作品其实才是读者想看的。其实,现在群众的阅读习惯可以被称为"懒阅读"模式,怎样让他们在这个圈子里继续"懒下去"就是创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了。适当增加情节而减少思考成分在其中。

我所说的几乎是完全迎合读者、大众的手段。究其原因,还是中国人多份浮躁、功利性读书的结果。只有改变功利性读书习惯而培养起阅读习惯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我认为我开出的药方就是在培养一代代的阅读习惯,当阅读习惯培养起来、功利化读书心理弱化,中国的文学就会兴起,将会有更多的人来进行创作。

这样的日子多久才能到来不预测不了,但是我还是坚信文学虽然边缘但是绝对不会完全消失。这其中包含了多少中华民族的魂是不必要过多争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