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猫和狗可以一起养吗?从近半个月阿里和京东互相撕扯之激烈来看,偌大的960万平方公里都养不下,何况是你家96平米呢。这桩被誉为史上最猛公关战得以曝光,大概要从阿里巴巴的法律顾问发的一篇微博文章说起。他说,上

猫和狗可以一起养吗?从近半个月阿里和京东互相撕扯之激烈来看,偌大的960万平方公里都养不下,何况是你家96平米呢。

这桩被誉为“史上最猛公关战”得以曝光,大概要从阿里巴巴的法律顾问发的一篇微博文章说起。

他说,上个月网上大量出现了指控阿里巴巴“垄断市场”“逼迫商家二选一”“商家破产跑路”的“黑稿”。据统计,有近五百个账号,集中在双11前的同一个时间段,持续发出超过9700多个相关网帖。

类似的情况在过去一年多已多次出现,并且“行动一致、内容一致、风格一致”,有组织、有规模,能左右舆论、误导社会。

很快这个矛头以网友爆料的方式指向了京东,称此波黑文是京东直接指挥并资助的“701项目”。竟然还取了名字立了项,正当你以为这个无限接近谍战的画风不能更精彩的时候,它变得更精彩了。

是什么让水军和黑公关难以消灭?

就在上周,这场公关战升级到了高层喊话的阶段——

11月30日,阿里巴巴集团CMO王帅先在朋友圈发布了《给“701谣言攻击总计划”组织者的三句话》,说商业竞争堕落至斯令人不寒而栗,搞臭阿里也不能对京东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云云。

次日,京东集团副总裁宋旸就回应,所有传媒和互联网从业者都清楚,哪家企业掌握了各种方法动辄能够开展对竞争对手无死角的精准打击,是公认的黑公关鼻祖。

至此,这个节目已经彻底超出了我等互联网门外汉的讲解范畴,个中孰真孰假只能以一句“贵圈真乱”来评断。

但任何一个行业,包括我们相对整齐的汽车圈,都多少被这同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困扰——“黑公关”。

是什么让水军和黑公关难以消灭?

不断迭代的套路

说到“黑公关”,你最先想到的大概是网络黑水军。

机器僵尸是最低端的。优点是集中、量大,缺点是通常只能以短评的形式切题,其不走心的程度很容易被识破。

这时候就显出人类相对人工智障的优势。

说人话,更受信赖,也就更到市场垂青。很早就有人曝光过这条产业链的流程:集中在北上广的管理者在圈养的各类水军群里下发“任务单”,水军领取任务、完成评论、登记、结款。

大学时有一个姐们儿曾加入过水军组织,当时甚至还不常听见“水军”这种术语。通过某些软件,她可以一人掌控上百个账号,秒切身份,迅速在各个论坛上点评江山。

这是一份月入尚可的兼职,大学生、家庭主妇、甚至屌丝白领,每天两三小时,开着韩剧边就能把钱挣了。唯一的缺憾是挺耗内存,最后硬件跟不上,电脑越来越慢,她就不干了。

现在想起来,“很多人这么说”,就不一定是很好的口碑依据。谁知道背后究竟是一堆真实用户的血泪史,还是一个家庭主妇演绎的众口铄金呢。

是什么让水军和黑公关难以消灭?

如果说论坛是黑公关伴随着水军野蛮生长的摇篮,到了微博,小V大V们则通过社交建立起了曾经正经媒体才有的公信力。要达到之前阿里所言“左右舆论、误导社会”的效果,真真儿不难。

据说,2000个V字号同一时间发布同一话题,就能成为热点;8000个同时操作,就可以上热门头条;而一个热门头条,现在还能在其他媒介上发酵好几轮。

小V们不难控制,找到背后的运营公司即可;

大V们要脸,但是并不是没有办法。用钱砸不开的尊口,可以用“事实”砸。

黑公关的爆料内容可以不全是造谣,比纯粹的谣言更可怕的是,半遮半掩、不合时宜的事实,让你没办法用“一派胡言”否认掉,非常憋屈。不幸的是,商业的基本业情是,通常都有猫腻可循。

所以大V们出产的所谓“黑文”,完全可能是“客观报道”,只是要么像一场糟糕的爱情,发生在糟糕的时间和糟糕的街角;要么像一场完美的谋杀,最后变成谁也猜不透的罗生门。

而大V的角色发展至今,可以是论坛版主、KOL、知乎大神、公众大号、第三方机构、以及媒体等等各种具有公信力的介质。

今天,高级的黑公关更是综合“内容+渠道”的套路。

比如本次网传的阿里京东公关战内幕,就直指方兴东的互联网实验,以研讨之壳,推出阿里巴巴的反垄断报告(具有公信力的内容),而京东方面控制的大批自媒体账号同步扩散大量网帖(无孔不入的渠道)。

对于受到攻击的企业,即便是毫无根据的谣言,在渠道放大之后,仍旧会形成人言可畏的压力。比如前阵子观致的遭遇:

是什么让水军和黑公关难以消灭?

说到底,这也是一门传播的生意。一切正面的口碑营销,你都可以反着来一套。黑公关和白公关本身,操作起来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

不断迭代的套路,反映了摆在黑公关面前的两个基本国情:

一方面,日趋紧缩的监管,比如今年9月国家网信办接连发布了两个规定,要求社群和公众账号发布信息必须实名制认证,迫使黑公关逐渐摆脱无赖流氓的无事生非模式,转向越发专业高效的系统操作;

另一方面,没有需求就没有伤害呀——

黑公关,是得永生的。

是什么让黑公关难以消灭?

需求,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这不是一两家互联网企业带出来的节奏。从这个角度,我就不是很赞同京东副总的什么“黑公关鼻祖”之说。

这条产业链现在看来是深植互联网,所以眼下的集大成者,一定是大互联网企业。

怎么说呢,举反例而言,车企之间的黑公关,玩的都挺难看的。之前二家自主品牌网络互黑,声势浩大,攻防来去是干巴巴的技术优劣、伪劣得不行的车主体验云云,可读性非常差,就会限制传播的生命力。

而互联网公司之间,则显得充满了有趣的灵魂,马云唱歌难听,刘强东和奶茶妹的婚姻,都能成为黑公关的话头。

如果说黑公关对车企而言玩的是工具,互联网公司玩的可是干细胞。

但其实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黑公关就是故人玩剩下的。秦末的篝火狐鸣就是一个挺溜的黑公关:陈胜、吴广假托狐鬼之事,宣传秦不久矣,大楚兴,陈胜王。

利用民间信仰这一点,现在几乎没人能干了……

重点是,只要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黑公关。竞争越激烈,对黑公关的需求就会越旺盛,这是黑公关的源头。它不会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而消失,只能说漏洞的确为它提供了生长空间,但它更会随着机制的完善而鸡犬升天,一道变得更成熟。

我可以分享一下我跑创业口时接触过的互联网企业的故事。有两家直接竞争的O2O创业公司,A爆料说B数据造假、线下经销商因为没有生意退网,在我的穷追不舍下,“勉为其难”偷偷给了我证据。

图样图森破的我将其当成一个大新闻,认真写成了报道。刊出后被B说是造谣,要诉诸法律程序,把我吓到肝颤,甚至开始查如何移民的后路。

结果是,B没有告我,反而和我深度聊了2个小时,敦促我写一个正面报道。这件事结果了大概半年之后,A又来微信我……

后来有一位老记者告诉我,你看A背后的XX资本,但凡是这家资本背景的,都很喜欢用这套公关打法。你不能说人坏,这就是现代运作技巧。

尤其对于资本敏感型企业而言,黑公关甚至可以是生存技巧。这家资本那几年的确带出了几个牛逼的创业公司,虽然黑公关的贡献率很难说。

你可以看到,媒体在这之中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我是真没良心,还是被当枪使,连我自己都分不清。

这也就不难理解眼下塔西陀的常态。我们说一个车好,就会被说“车托”;说一个车不好,就会被说“车黑”。

你无法指望媒体无意甚至有意间的失信会变好,正如你无法指望商战中大家都能毫不苟且地坦诚相待。

作为媒体人,恐怕只能如敝司韦青青常言,越是这样的环境,越需要直心而行,底线在自己心里而不惧人言。

而作为一个行业的观察者,在黑公关不会消失的前提下,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越来越高级的黑公关。即便不尊重人格,起码得尊重智商。

万博宣伟的资深VP李蕾曾总结过一个善意的套路:通过幽默的方式,公开透明地创造一个话题,让公众自己去发现他们不同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优势。

比如上世纪80-90年代,百事可口在超市挑头的试吃活动。消费者被蒙上眼睛,盲测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口味,最后群众都偏爱百事可乐,让可口可乐非常尴尬。

腹黑总好过面上黑。

毕竟就算吃屎,大家吃相好看,也能让人觉着“嗯、挺香挺香。”世界美好的错觉,不能更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