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金瓶梅》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西门庆。小说正是以西门庆的做官、社交及私生活为中心进行描写,由此折射出明代社会的官场现状及市侩生活。而西门庆之死往往容易被读者忽略。其实,这是《金瓶梅》最精彩的片断之一,在全

《金瓶梅》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西门庆。小说正是以西门庆的做官、社交及私生活为中心进行描写,由此折射出明代社会的官场现状及市侩生活。而“西门庆之死”往往容易被读者忽略。其实,这是《金瓶梅》最精彩的片断之一,在全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单单是西门庆生命终结的一段细致描写,它还充分展示了《金瓶梅》中诸多人物的个性,作者于此也寄寓了其哲学思想。

西门庆的死因竟然是这样的

小说的第七十九回描写了西门庆之死,文字自然平淡,好像有点漫不经心。元宵佳节,西门庆照例是一系列的宴请,饮酒、取乐是主要内容,自然也少不了与女人厮混。西门庆席后趁空转去老相好王六儿家中,两人吃酒,打情骂俏,做爱。这在西门庆已是常事。夜半时分醉醺醺地回家,被虎视眈眈、夜不成眠的五太太潘金莲扶进了自己的房间。潘金莲是西门庆众妻妾中原始本能要求最强烈的一位。那晚,她是眼睁睁地等着西门庆。虽然西门庆已是烂醉,但她决不肯轻易放过已有几日不进其房的西门庆。急火攻心的潘金莲给昏睡着的西门庆服了三丸春药,是往常的三倍,这导致西门庆一直处于性亢奋状态,最后精液喷泻,血水涌出,肾阳衰竭,一病不起。而后来几位庸医的乱用药不仅无济于事,其病势反而愈加沉重,不消几日,西门庆也只有一命呜呼了。

西门庆的死,似乎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读者可能会情不自禁地想:假如西门庆那晚不喝醉酒,假如西门庆回家后不进潘金莲的房间,假如西门庆遇到一位妙手回春的良医……西门庆也许不会死。小说是不是人为编造痕迹太重,以致失真了?细细琢磨,其实不然。这正是作者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之处。纵观全书,西门庆生前的种种活动,种种表现,无一不欲显示封建社会所欣赏的男性特征:聚敛钱财意味着男人的能力,攫取官位象征着男人的身份,妻妾成群代表着男人的荣耀,这其中西门庆尤以占有女人为自豪。西门庆一生最大的“业绩”,与其说是置办了一份大家业,不如说是“`征服”了一群女性。西门庆最持久的爱好、最大的享乐是占有女人。

这个西门大官人,虽然只活了三十三岁,但他一生的大半时间是在情场上拼杀滚爬。别人的老婆长得漂亮,入其眼,抢来做自己的老婆;别人的妻子死了丈夫,哄骗来做自己的妻子;别人的太太不安分守己,勾引来做自己的情人;妻妾成群,还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长期的,临时的,明媒正娶的,偷偷摸摸的,永远不嫌其多,一直不停地寻找下一个目标。迷恋于情色,快意于情色,最终亦丧命于情色。西门庆死于过度的性生活,可以说是死得其所了。这是他应得的下场,也是他“最好”的归宿。西门庆也只有这样的死法,我们才能真切地把握其个性中的核心内容。

透过西门庆的死,我们不仅观照了西门庆的精神实质,也洞察了他身边形形色色人等的灵魂与本性。

潘金莲为了一己之快,送了西门庆的命,这是她始料未及的。但是,对于西门庆的死,她并没有愧疚和负罪感,更没有对西门庆的绵绵思念,甚至在西门庆的灵堂前就与女婿陈经济眉来眼去,勾搭成奸。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西门庆生前对她的种种宠爱,早已随风飘逝,烟消云散了。不肯委屈自己,只顾自己痛快,哪管他人苦乐,这是潘金莲的世界观,也是她的处事原则,对此我们当然可以斥之为“道德沦丧”,但其本质是利己主义个性的自然流露。西门庆刚刚咽气,大太太吴月娘就要产子。三太太孟玉楼忙着请人喊接生婆,李娇儿独自一人守着月娘,她趁机从月娘开着的箱子里摸了五锭元宝塞进自己的房里。作者通过这个细节描写,不动声色地讽刺做了多年西门大官人二太太的李娇儿依然不脱其做妓女时的贪财少真情的本性。

应伯爵是西门庆肝胆相照的铁哥们,也是西门庆生前最喜爱,最信任的亲密兄弟。应伯爵受过西门庆的无数恩惠,亦得过其许多钱财,西门庆死后,应伯爵召集他的弟兄们,动员他们每人拿出一钱银子,以做祭奠之资,“当时也曾吃过他的,也曾用过他的,也曾使过他的,也曾借过他的,也曾嚼过他的,今日他没了,莫非也推不知道?洒土也迷迷后人眼睛儿,…你我如今这等计较,各出一钱银子,七人共凑上七钱。……大官人灵前,众人祭奠了,咱还便益:又讨了他值七分钱一条孝绢到家做裙腰子,咱还吃它一阵;到明日出殡,山头饶饱餐一顿,每人还得他半张靠山桌面,家与老婆孩子吃着两三日,省了买烧饼钱。这个好不好?”这一席话语见不到丝毫的情意,有的是利益的算计。而没有几日,这个西门庆的“铁哥们”又投到了张二官的门下,为其奔走效劳,出谋划策,一似当年伺候西门庆。

经过应伯爵的传递信息,牵线、搭桥,西门庆的二太太李娇儿成了张二官的二房太太。张二官欲讨西门庆曾任的提刑所一职,应伯爵“无日不在他那边趋奉,把西门庆家中大小之事,尽告诉与他”,他还撺掇张二官迎娶西门庆的五太太潘金莲,“他家中还有第五个娘子潘金莲,排行六姐,生得极标致,上画儿般人材!诗词歌赋,诸子百家,拆牌道字,双陆象棋,无不通晓,又会识字,一笔好写,弹一手好琵琶。今年不上三十岁,比唱的还乔”,“我只教来爵儿密密打听,但有嫁人的风缝儿,凭我甜言美语,打动春心,你却用几百两银子娶到家中,尽你受用便了”。

西门庆临死前念念不忘全家厮守一处,他含泪交待月娘,“你姊妹好好待着,一处居住,休要失散了,惹人笑话”,“一妻四妾携带着住,彼此光辉光辉,我死在九泉之下口眼皆闭”。西门庆万万不会想到他活着时对他曲意逢迎的最亲密的弟兄如此大挖其墙角,若九泉之下有灵,西门庆该作何感想?帮闲者的势利,真是叹为观止。

吴大舅是吴月娘的亲哥哥,西门庆一死,他俨然一副主人模样,替妹妹主持家政,大有平息天下、稳定局势的架式。差人李三外出回来得知西门庆死讯后,欲带着刚刚讨来的古器批文投奔到张二官处,吴大舅闻知此事异常气愤,欲连带李三黄四借款不还之事一并告到衙门。可是,当晚上应伯爵手捧二十两白银登门替李三黄四求情时,吴大舅见了白晃晃的银子顿时转怒为喜,化干戈为玉帛,状不告了,交情恢复了,债契又重立了一份,减了五十两银子,批文交给应伯爵带往张二官处。二十两银子就收买了吴大舅,使他心甘情愿地牺牲了妹妹的利益,手足之情在金钱面前竟然这么不堪一击,又可一叹。

作者以冷峻的笔触描绘西门庆身边人种种嘴脸时,并没有忘记王六儿,这个与西门庆之死有干系的女人,在其丈夫韩道国卖了货得了银欲送往西门庆家时,她呵斥丈夫,“呸,你这傻材料,这遭再休要傻了!如今他已是死了,这里无人,咱和他有甚瓜葛……倒不如一狠二狠,把他这一千两,咱雇了头口拐了上东京,投奔咱孩儿那儿”。倒是韩道国觉得受西门大官人许多好处,心下过意不去,可王六儿一句“自古有天理倒没饭吃哩”堵住了丈夫的嘴。曾与西门庆颠鸾倒凤的王六儿何以如此薄情?只因她的人生哲学是唯利是图,一切往来皆是交易。

西门庆一死,众妾移情别恋,弟兄背叛换主,差人离心离德……可谓树倒猢狲散,家道的衰败已不可避免。西门庆生前名震一方,风光无限,其第六房太太李瓶儿过世时门庭若市,而西门庆自己辞世,来吊唁的人远不如那时稠密,这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吊唁不是哀悼死者,是做给活人看哪。社会的无情,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冷漠,可见一斑。

西门庆之死折射出了各色人物的心态,社会的真实状况,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借机还传达了他的哲学思想,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之贬斥为“封建迷信,消极没落”,它包含有一定的哲学道理。世上一切人都要为其自身负责,都要为其言行买单。世上所有的结果都是有诸多原因形成的,而一切的作为都将产生相应的后果。世间芸芸众生的命运都不是上天安排的,而是自己铸就的。每个人的处境、结局都可以从他的自身所作所为中找到原因,西门庆的结局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

西门庆一生积攒了无数钱财,但细细算来,他有几笔钱来路正当?又有几笔钱财是靠自己的勤劳换来的?他并不像正直商人那样用敬业、诚信、实干来获取财富,而是歪门邪道,投机钻营,不择手段。他获取钱财既无光彩可言,他使用钱财,也多是挥霍浪费以满足其奢侈淫靡生活。这些不义之财最终被盗、被拐、被骗,不也是适得其所吗?

西门庆虽然只活了三十三岁,却占有过无数女性。在获取女人上,他是想而必得,无往而不胜,但是他猎取女人的手段却不登大雅之堂:有甜言美语哄的,有用卑鄙手段抢的,有拿金钱收买的……这样的手段获取的女性又能有几人与他是心心相印,真心相爱呢?又能有几人对他怀有真挚深厚的感情呢?西门庆死后,众女人欢天喜地投入他人的怀抱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说,西门庆的下场是因果报应,更是他作恶多端的必然结果。西方人曾言,“性格即命运”,在此我们不妨引申一下,“行为方式即命运”,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联系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都处于错综复杂关系中的一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决定了其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他人与社会的合力必将作用于其身。因而,一个人的幸运抑或厄运不是上帝赐予的,也不是如暴雨般自然降落,它是自己以往的各种言行综合产生的结果。感谢上苍,怨天尤人,那是大可不必的。还是规范自己的言行,完善自我吧。那样才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所以,“西门庆之死”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终结,不妨视为作者的一篇警示录,读者切不可草草读过。(说明:本文来自《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2期,原题为《论西门庆之死》,由于版式原因,编者删去注释。详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