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年来,随着机械化、智能化程度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手工造船技艺逐渐凋零。最近,青岛红岛经济区的红双木船厂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被称为青岛最后的手工木船厂。在这里,6名老工匠坚守三十多年,建造木船千余艘,他们

近年来,随着机械化、智能化程度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手工造船技艺逐渐凋零。最近,青岛红岛经济区的红双木船厂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被称为青岛最后的手工木船厂。在这里,6名老工匠坚守三十多年,建造木船千余艘,他们用实际行动让古老的技艺换发新的生机。

6名老工匠坚守30年造船千余艘——“最后的手工木船厂”

上午,记者来到红岛经济区红双木船厂,这处面积不大的海滩上,几名工人正全神贯注的忙碌着,一艘正在建造的渔船已经初具规模,只剩最后的收尾工作。

红双木船厂负责人刘方林说:“(这个)按驾驶室就相当于前面的汽车前挡风玻璃,这个东西看起来简单,做工很细致,它不像盖房子那样都是直角,直来直去,都是些不规则的。每一块木头都有一定的角度。”

作为这间船厂的主人,刘方林已经在这里工作了近三十个年头。他说,家里从祖辈就开始建造木船,一代传一代,一直传到了现在。透过船厂的历史,刘方林也见证了红岛渔民的发展历程。

刘方林说:“我是从83年实际开始接触做船,那时候做的船,八几年的时候大部分很多不是机船,还有木帆船,最大的也就七八米,都在沿海地方出海,从八几年到九几年,沿海渔民的船是一年比一年大,渔民的队伍也一年一年壮大,九几年到两千年达到高峰。”

木质渔船从选料加工到成型刷油,要经过8个步骤100多道工序,其中百分之八十都需要纯手工完成。刘方林告诉记者,掌握这门手艺不仅需要天赋和悟性,还需要实实在在的体力,风吹日晒,艰苦异常。

刘方林说:“这个船有多么宽,木材就要做多么大的梁,然后要把这一块块的木头组装成骨架,然后安装起来就成了整体的船的轮廓,这是最主要的一步。轮廓就像咱盖起来的楼一样,支起来它漂亮,盖起来的楼漂亮,船也是一样。”

红双木船厂所在的青岛红岛地区水质良好,自古以来,渔业捕捞一直是当地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这也直接催生了大量木船作坊的诞生。不过,近几十年来,随着新型船只的普及和当地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造船业逐渐凋零,红双木船厂也成了红岛地区硕果仅存的手工造船厂。

如今,船厂共有6个人,最年轻的工人年龄也已超过40岁。古老的技艺饱含着先辈杰出的手工智慧和严谨的工匠精神,在当今的工业化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刘方林表示:“随着这些老手艺人慢慢退下来,这几年干这个的越来越少了,这几年船也少了,青年人愿意干这个活的很少了,关键是这个活累,虽然不是高技术活,但是要具备一些天赋,要爱好,但我发现现在爱好的不多。”

6名老工匠坚守30年造船千余艘——“最后的手工木船厂”

近年来,虽然机械化船只的普及让手工造船业逐渐凋零,但令老造船人感到欣慰的是,由于传统木船的机动灵活性,市场需求一直存在,多数手工木船厂每年都保持着不错的订单量,他们的老手艺一直有着用武之地。

船东刘世雪说:“订船挺好的,上坞花钱也少,船也好,结构也好。各方面细,老板亲自靠上,一般订船老板都不靠上,老板靠上就是心细。”

前几年,手工造船技艺被评为了青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很多人也建议红双木船厂等手工船厂进行集中整合,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把手工造船和旅游体验结合起来加以开发,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