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上海材料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1959年独立建所,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

上海材料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1959年独立建所,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1984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一、历史沿革

  • 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简称工程所)成立。
    1950年6月20日,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简称工学馆)由原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改建,主要工作围绕冶金、陶瓷、玻璃进行,工学馆设立有窑业组。
    1953年1月,中科院办公厅通知,工学馆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简称冶陶所)。
    1958年,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耐火材料研究室划归冶陶所并入陶瓷研究室,其间还将上海三民玻璃厂划归冶陶所,作为陶瓷研究室下设的玻璃车间和所属陶瓷工厂(定名为红星工厂)。
    1959年1月12日,国务院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简称硅酸盐所)。同时,冶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简称冶金所)。
    1960年3月10日,中科院上海分院召开冶陶所分所暨硅酸盐所成立大会。
    1965年,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矿物物理研究室并入硅酸盐所。
    1970年10月,硅酸盐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
    1984年12月18日,中科院批复同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首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

二、研究领域

学科方向是先进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领域覆盖了高性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透明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人工晶体、无机涂层、能源材料、生物材料、古陶瓷以及先进无机材料性能检测与表征等,是国内该领域科学研究单位中门类最为齐全的研究所。

三、科研机构

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特种无机涂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透明光功能无机材料重点实验室(人工晶体研究中心和透明陶瓷中心)、中国科学院无机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上海无机能源材料与电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结构陶瓷与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古陶瓷与工业陶瓷工程研究中心(古陶瓷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古陶瓷多元信息提取技术及应用文化部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无机材料分析测试中心。

四、研究团队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所长宋力昕: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2年8月生于江苏。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特种无机涂层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硅酸盐学会理事长。并担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长宁区科协主席、无机材料学报编委等社会学术职务。主要从事航天器特种无机涂层材料、防热材料、飞船舷窗玻璃、材料制备过程计算机模拟研究工作。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7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1名为双院士)。

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有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973首席专家2人,863领域专家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5人,上海“千人计划”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31人。

五、科研成就

历年来,累计取得科技成果1100多项,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奖项417项,其中国家发明奖3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历年来申报专利3352项,批准专利1774项(截至2018年底)。

研究所主办发行的《无机材料学报》已进入核心学术期刊,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与自然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npj-计算材料学》)是中国首个“自然合作期刊”(Nature Partner Journal, NPJ),被SCI、DOAJ、Scopus等收录,2018年,期刊获得首个影响因子8.941,排在材料综合类所有285种期刊的前24名,成为前8.42%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