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才高八斗,又深受曹操喜爱的曹植,为什么会在夺嫡战中败给曹丕?长期以来曹植和曹丕的世子之争一直是三国爱好者讨论的重点,相比于曹丕,曹植的确更加有才,更加受曹操的青睐。可是为什么最后继承曹操衣钵的却是曹丕

才高八斗,又深受曹操喜爱的曹植,为什么会在夺嫡战中败给曹丕?

长期以来曹植和曹丕的世子之争一直是三国爱好者讨论的重点,相比于曹丕,曹植的确更加有才,更加受曹操的青睐。可是为什么最后继承曹操衣钵的却是曹丕呢?下面我就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点评。

首先其实能继承曹操衣钵的并不是只有这两个人,比如曹冲、曹昂、曹彰,这些都是可以承担大任的贤能之人。但是曹冲死的太早,曹昂为了救曹***在乱军之中,而曹彰志在边塞,***外族镇守边疆,所以挑来挑去就只剩下曹植和曹丕两人能够委以重任了。

而且这两个人里,曹操其实最初还是更倾向于扶持曹植上位的,这就不得不谈曹植非同寻常的文学造诣了。可以说曹植的文学水平在曹操的所有儿子中名列前茅,曾传天下才华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这也是曹操引以为傲的。但是我们一定不能走入的一个误区就是“文才等于政才”,才华是一个母文件夹,母文件夹里有很多子文件夹。而曹植就属于文才文件夹爆满,而政治文件夹空空如也的那种人。

曹植得曹操喜爱,得手握兵权曹彰的支持,很多曹操手下的大臣也在曹植后面站好了队。但是三国我们都看过,最后坐上皇位的却不是曹植,那曹植是怎么把这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呢?

一、曹植的支持者动作幅度太大

曹植得到曹操的青睐不光咱们知道,那些大臣看在眼里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以杨修和丁氏兄弟为首的曹植集团,为了让曹植可以顺顺利利的当曹操的接班人。甚至出手除去了曹丕门下的毛玠。尤其是杨修深入世子之争的漩涡,曹操对此自然会有很大的成见,而且会算到曹植的头上。

曹操最后决定立曹丕的时候,甚至还授意除掉杨修,给曹丕铺路,可见杨修已经触及曹操的逆鳞了。

二、曹植自身情商不高

曹植这个人有条件自己不知道好好利用,有文人的一身臭毛病,啥也不走心,还酗酒成瘾。喝醉以后什么话都干说,什么事都敢干,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想要派曹植去营救受困的曹仁,结果曹植上演了一手“醉不受命”功劳送给曹植,曹植都接不住,活得太随性。甚至有一次喝醉酒后,乘坐王室车马夜闯司马门,影响非常的不好,这就让曹操非常的不满,自毁前程的行为让人觉得他没脑子。

结果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也失去了对曹植的耐心。

三、曹丕的政治手段高超

说到底谁才能决定世子之位?那肯定曹操,你就是全世界都说你好,曹操不点头你都坐不上那个位置!所以做得再多不如往曹操心里做事,举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曹丕逼死张绣的事情。

按理说张绣投降曹操之后,曹操对其礼遇有加,彰显了自己心胸宽阔的格局,这不是好事嘛?其实不然,曹操要恨死张绣了,就因为张绣的突然叛乱,曹操损兵折将,还死了一个爱子曹昂,也让曹昂的生母离曹操而去。曹操几次去请,夫人都不回来,说张绣让曹操赔了夫人又折兵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曹操又想收拢人心,又不能显得自己心胸狭隘,这股火就一直憋着。曹丕洞察到了,如同当初许褚怒砍许攸一样,曹操嘴上骂你,可是心里喜欢啊。曹丕主动把脏水给自己泼了,曹丕更加沉稳更加懂得进退舍去之道,自知自己没有曹植有才,不得曹操喜爱。但曹丕步步为营,不去打曹植的注意而是在曹操这里下功夫,再加上曹植给机会,曹丕也就一步一步走到了曹植头上。

要我说曹植这个性格的人,生在盛世可能会是一个负有盛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但是生在三国乱世的曹植就注定是一个悲剧角色,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甚至说他都不是一个政治家。

其实我们历史上有很多名气很大但仕途不顺的人,比如李白、杜甫、辛弃疾、苏轼等人。所以这更加证明了有文采不代表他在政圈里玩得转,遥想曹植之才七步成诗“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绝句也流传至今,想来也是可惜了。

总结起来,曹植失败的原因就这么几点,猪一样的队友,神一样的对手,自己还没有以一挑十的实力,最终惨败!

你觉得天胡开局的曹植为什么斗不过不受曹操宠爱的曹丕呢?如果曹冲、曹昂都还在的话那么曹丕还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吗?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吧,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七步之才是形容曹植能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八斗之才也是形容曹植,“八斗” 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后来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是当时的建安才子曹植,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相似的人物,在历史上可以找出好几位。曹植、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柳永、王勃……

这些都是响当当的大才子,但是除去文学上的成就,政治上都乏善可陈。这些都是有出世之心的人,都想在相应的社会里,做出一些为国为民的事情,虽然文学成就上很高,但都没有太多施展的机会。自然是要郁郁寡欢的,总结一下,可能有这些原因:

1.持才放狂,不会藏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2.理想化,不够务实,率性而为;

3.政治手段不好,缺乏做事的毅力和恒心;

4.没有明确的政治抱负;

5.有志无才(治世之才);

6.太善良,太感性。

大概列这几个。

洛神赋里的洛神到底是谁,肯定是有原型的,个人认为是他的嫂子甄氏。这种观点来源于《文选》李善注引《东观汉记》。

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授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遂得以与甄妃朝夕相处,进而生出一段情意。曹***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魏国建立。甄氏被封为妃,因色衰失宠最后惨死,据说死时以糠塞口,以发遮面,十分凄惨。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叡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四年后(234年),明帝曹叡继位八年后,为避母名讳,遂改为《洛神赋》。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相传,就把甄后认定成洛神了。

当然,此赋不仅仅写小情爱,也借洛神之恋,表达自己的情绪、思想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