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家修养:保持企业基业长青便是最大的美德
有人总结,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一个“难过”之年,很多企业因为创始人或主动或被动的言行,让自己及企业陷入一种尴尬之境,甚至是危机。
而更多的企业家,尤其是那些伴随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企业家,并没有像常言所道“顶尖的企业家都不能善终”一样,依然能够数十年如一日活跃在商业世界。
这引发人们有必要去做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考:到底一个人将企业做到什么份上,才能称得上是企业家。一个企业家需要有怎样的修养,才能使企业做到经久不衰、基业长青。
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在创业初期,并不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苦恼之余他将管理回到“将作为人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下去”的维度,也就是“作为人,何为正确”的单纯规范上,最终将企业引向成功。
放到企业家身上,就是“作为企业家,何为正确?”我们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来分析,管中窥豹。比如,马云、张近东等。透过他们的创业经历和经营理念,我们或可了解作为企业家的基本素养。
企业家 第一修养 是 要 做大企业的商业价值
企业家不是慈善家、社会学家,他们的主要使命是经营好企业,让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基于此,才能进一步谈及企业的发展、员工的成长和对社会的贡献。
创立近30年的苏宁已经是中国零售的一极。目前,苏宁在线下拥有超过11000家门店,线上苏宁易购是TOP3的电商平台,线上线下双线融合发展的智慧零售生态已基本成型。
2018年前三季度,苏宁旗下的零售主体苏宁易购营业收入为1729.70亿元,同比增长31.15%,商品销售规模为2348.83亿元,同比增长41.91%。苏宁易购线上平台的交易规模同比增长了70.89%。线上交易规模占比已经超过50%。2018年,苏宁易购第二次入围世界500强;同时,苏宁以5579亿元的营收额位列于我国民营企业榜单第二位,仅次于华为。
当然,苏宁今天的规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张近东带领团队30年如一日打拼得来的。1990年,张近东揣着10万元下海开了一家200平的空调专营店。创业第一年销售就高达6000万元、净赚1000万元。
对于多数创业者而言,在实现财富自由的时候可能就选择了小富即安。显然,张近东并不满足于做空调生意。1999年,他带领苏宁转型综合电器连锁。2004年,苏宁成功登陆深圳中小板,成为中国家电零售第一股。2009年,苏宁登顶中国家电第一的宝座。此后,苏宁成功经历互联网转型。2018年,张近东把苏宁近三年的目标规模定在“2万家门店、4万亿元交易额” 。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素养主要表现在创新冒险、专注敬业以及战略格局等方面。一直以来,张近东都以一种低调、务实、稳健的“老干部”形象示人。这样的企业家,也许让人觉得距离较远。但恰恰是这样的一些特质,让企业一直都能够以比较稳健的姿态持续壮大。同时,张近东这样的个性,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个人让位于企业价值的提升。但在大众创业的今天,许多年轻的创业者恰恰反了过来。
其次 是要将 商业价值 及其壮大不断延续下去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生存与发展永远都是两个最重要的命题。但很多企业家,在将公司做到一定量级后就会惯性陷入某种侥幸的陷阱之中。比如,对于自己和未来的乐观高估、不能及时对商业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沉溺于过去的成功。甚至,有部分企业家一旦功成名就后,人性的弱点就会报复性的暴露出来。
有人专门总结了中国企业的三大怪象:一是起来的快也死得快;二是企业家违法犯罪比较普遍;三是反目成仇屡见不鲜。
第一种怪象这几年尤其明显,比如乐视、金立、ofo、锤子等某个领域的小巨头或者明星企业,都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迅速陨落。第二种现象的例子更是非常普遍,牟其中、黄光裕、顾雏军、张文中、孙宏斌等不少知名企业家都曾进过或还在监狱中。第三种现象,也在不少公司内部、外部不断上演,比如曾经的黄光裕与陈晓、贾跃亭与孙宏斌、贾跃亭与许家印等等。
除了这三种“怪象”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这几年,企业家偶像因自身经营问题和行为给自己带来沉重打击的也比比皆是。贾跃亭因经营不善导致乐视生态分崩离析,其家族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让外界给贾跃亭钉在了“骗子”、“忽悠”的十字架上。刘强东则在2018年让京东和家庭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舆论考验。
无论是哪一种现象,最终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重则毁掉奋斗数十载的基业,轻则伤筋动骨,将企业带入发展转折的轨道。企业的商业价值,以及其他一切的价值就都会受到损害,甚至难以存续。
康德曾经说:“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如果我们将企业做强、做大比作是要追求的“灿烂星空”,那么内心的“道德法则”则是要求企业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不挣钱是不道德的;只顾眼前和短期利益,其实也是不道德的;因小我的局限和小我带来的风险,影响企业的发展更是不道德的。
说到张近东,不论是带领苏宁两次转型,一次次舍弃与断臂求生,还是对服务的投入、人才体系的打造、科技研发的支撑,都源于他对企业长期价值的关注。以2018年为例,智慧零售时代的苏宁,仅研发投入就高达100亿之多。在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张近东无疑是一个表率。
第三 是要 兼顾企业做强 、 做久 和社会 价值 平衡
许多企业家,包括贾跃亭和刘强东,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安于现状,爱折腾。在普通看客眼中,有时候对企业家这个特点实在难以理解:他明明都已经是千亿身价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
实际上,企业家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他就不是在为自己而活,而是为数万员工、为投资者、一方经济乃至家国情怀在拼搏。“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出自《蜘蛛侠》的这句经典台词,想必是所有企业家都无法停止追寻的普世真理。
在前不久的浙商年会上,马云告诫企业家:要告别野蛮生长的时代,未来浙商要依靠家国情怀、责任感、价值取向闻名世界。
张近东一直以来也坚守一个承诺:“企业小了是个人的,企业大了是员工的、社会的。”
将责任放在张近东身上,我们看到的结果是:目前,苏宁解决就业已经超过25万人,据传2019年苏宁还要再招8万人。截至目前,苏宁累计对外捐赠资金和物资超过12亿元。在员工回馈上,员工持股计划已经开展至第三期,2018年投入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就达5亿元。
对张近东而言,最大的贡献在于将企业商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商业体系来驱动社会价值贡献。
关于中国经济的实体和虚拟发展的问题,曾经很多人以为电商将取代实体零售。张近东历来都不这么看,实体是国家经济、民生的根基,苏宁从互联网转型的第一天起就明确未来是双线融合。本质上,张近东看到的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要平衡,全国各地发展要均衡,企业利益和社会价值要平衡。
所以苏宁的智慧零售双线融合模式、电商扶贫、绿色可持续发展,比如智慧零售中的明星业务——苏宁拼购、苏宁小店、苏宁零售云店,绿色循环产品中的“共享快递盒”、新能源车、绿色包装回收站等,都是基于“平衡”发展的大逻辑而产生。
在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苏宁一次又一次的抓住时代的机遇实现快速发展,成为平衡、带动社会就业重要的民营经济力量。苏宁也是众多零售企业中,跨越多个发展时代、经历多次转型、保持不断创新升级的样板。
张近东的家国情怀,就在这些看起来平常的事情里。而这样一个“普通”企业家的修养,也是一个国家企业家们共有的精神财富,无形中推动着商业文明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民生的改善。